qcc513
qcc1e7
当前位置: 环球车讯 -> 资讯

从中国近现代体育开篇到十五运会成功举办解密广东跨越时代的体育基因

时间:2025-11-21 22:44     来源: 金羊网   阅读量:10621   

提及广东“领风气之先”,人们常想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戊戌变法的呼声、黄埔军校的号角……而这份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还早已深植于广东体育的发展脉络中。

如今,乘着十五运会的东风,有着“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改造焕新为广东体育博物馆。它与沙面泳场、越秀山体育场等老场馆串联起广东近现代体育的发展脉络。

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孙海刚,透过老场馆解读广东体育的发展变迁,揭示其跨越时代的体育基因——

敢为人先: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冠军摇篮”

“广东体育的先进性,写在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开篇史上。”孙海刚表示,在体育场馆与设施建设、赛事举办、人才培养等方面,广东创下诸多“中国首个”。

始建于1887年的广州沙面室内游泳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室内游泳设施,拉开了我国近代游泳的序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海刚介绍,广州最早的网球场也是在沙面,1905年落成的沙面网球场,完全按照国外球场的规制建成。

难能可贵的是,沙面网球场百年来不断改造升级,不仅培养出了中国首位亚运会网球女单冠军李心意,也多次成为重要赛事的举办地和训练地。如今,沙面网球场和沙面游泳场已经合并升级成广州市沙面体育俱乐部。孙海刚表示:“人常在,馆常青。只要有人,有人气,这些体育场馆就会充满活力,不会衰败。”

在赛事举办领域,广东同样“敢为人先”。1906年1月,广州东较场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按照奥林匹克竞赛规则举办的大型运动会——“广东省运动会”,时称“广东省大运动会”,比首届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的举办时间早了整整四年。

“近代中国引入西方‘体育’概念,现代汉语‘运动会’一词逐渐普及。受近代新式教育及社会革新的影响,广东在1906年举办的这场全省运动会,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思想传入中国的一次重要里程碑,这正是广东体育敢为人先的直接体现。”孙海刚说。

近代广州率先打破传统教育格局。清道光年间及之前,广东学校体育以传统武术、教授兵式操等为主;清同治、光绪年间,外国教会开始在广州陆续兴办学校,如真光书院、培英书院、培道女子中学、培正书院等,这些教会学校是在广东最早推行西方近代体育的学校,不仅聘请外籍体育教师,还营建体育设施,开设体育课程。当时的体育课主要以田径、球类为主,体育活动较为活跃。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改办水陆师学堂,开始设有体操课,此后成立的一些民办私立学校如时敏学堂、述善学堂等也先后设置体操课,这比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级各类学堂开设体操科要早十多年。

孙海刚说:“进入现代,广东在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上继续领跑全国。1956年,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落成,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综合运动训练基地,该基地不仅为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集训提供设施,更标志着国家级训练基地制度的正式起步。”截至2020年,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已培养出42位奥运冠军、209位世界冠军,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摇篮”。

扎根人民:全民共享“体育沃土”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的变迁,正是广东体育“人民性”进程的生动缩影。

孙海刚介绍:“据史料记载,这座场馆所在场地的历史可上溯至唐代,最早称作‘阅武堂’,是练兵、操演、比武以及武举乡试的地方,清代改称为‘东较场’、‘新军练武场’,长期承担驻军操练、阅兵等军事相关功能。”随着清末武举制度废止,昔日练兵比武的东较场逐渐向公共体育场地转型。

1950年,该体育场正式更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寓意体育是人民的权利,体育场属于人民。

195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修缮,在原址基础上加装可容纳8000人的足球场铁架木板看台,还为现英雄广场处的篮球场搭建铁架看台、增设灯光设备。

越秀山体育场是成为1949年后广州首座甲级体育场。“这里以前是山坳,民国时期很多广州体育爱好者在这里打球、练武,逐渐形成了民间自发的体育活动场所,时称‘观音山足球场’,很多学校和单位的运动会也在这里举办,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孙海刚介绍道。20世纪50年代,上万市民响应时任广州市市长叶剑英元帅的号召,义务劳动7个多月建成越秀山体育场的首期工程,这座由“观音山足球场”蜕变而来的甲级体育场,成为广州全民体育记忆的具象载体。

“广东的近现代体育场馆存续情况良好,很多场馆至今仍在使用,这背后反映出广东人民对体育的热爱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也体现了体育文化的传承。”孙海刚补充道,始建于1946年的海角红楼游泳场,在1990年代重新改造后沿用至今。

这些公共体育场馆在时代变幻中把广东人民对体育的热忱保留延续下来,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着广东全民体育的热潮。

此次十五运会中,龙舟、醒狮等传统体育项目被纳入赛事体系。孙海刚表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比如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最早多与军事、政治相关,后来逐渐演变为扎根基层的民间文化活动。今天这些承载着民俗记忆的传统项目登上全运会舞台,更彰显广东体育扎根人民的基因特质。”

开放包容:在赛场上链接世界

“基于地缘与通商口岸的双重优势,广东体育自近代起便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更筑牢了粤港澳三地情感联结的纽带,为如今三地联办十五运会奠定了深厚基础。”孙海刚表示,广东体育不只是竞技赛场的拼搏与全民参与的热潮,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1975年3月,美国以体育外交途径访问中国,美国田径队一行76人与中南田径联队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进行首场友谊比赛。1980年6月,广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同样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开幕,这是改革开放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首次向世界打开体育大门举办的国际赛事。此后多年,这里接连承办国际田径邀请赛、足球友谊赛等赛事,不仅见证了中国运动员与外国选手的同场竞技,港澳选手也常在此与广东队合练备战,共同角逐国际赛场,让场馆既承载着对外交流展示的使命,也镌刻着三地同心的体育记忆。

而“省港杯”作为1949年后由中央政府批准的第一个地方涉外体育的竞赛,不仅是粤港澳体育情缘的重要起点,也见证并推动了从粤港交流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的历史进程。

纵览古今,从唐代“阅武堂”的尚武根基,到近现代体育革新的实践,再到如今全民运动的蓬勃气象,敢为人先、扎根人民、开放包容的基因始终贯穿广东体育的发展脉络。

2025年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十五运会,这不仅是体育领域的创新,更是三地同根同源情感的延续,让广东体育作为交流窗口的价值愈发凸显。

孙海刚表示:“十五运会将全国观众的吸引力聚焦在广东,将全民运动的热情汇聚在广东。十五运不是终点,是下一段‘敢为人先’的热身。”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qcI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