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驾创新:以人为本的座舱智能-通过AI交互构建信任与安全
2025年9月11日,在欧亚汽车创新论坛上,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一泓指出,当前智能座舱存在功能碎片化、设计理念局限、缺乏情感理解等痛点。大语言模型成为转折点,其具备多模态融合、主动挖掘需求、支持个性化定制、实现场景化理解与服务、持续进化等优势,基于此佑驾创新推出新一代座舱大模型智能管家BamBam。
佑驾创新对车载大模型定位为“更贴近人类的交互伙伴”,采取“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策略,让座舱AI跳出工具属性,成为会观察、思考、陪伴的智能管家。座舱AI的未来,不是更复杂的功能,而是更懂人的智能,BamBam以用户为核心,带来更值得信赖、更安全、更懂你的沉浸式座舱体验。
杨一泓|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目前员工规模已超过600人。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分支机构。自2018年起,我们开始推进商业化进程;2019年,作为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座舱相关核心业务板块独立运营,形成了更具专业性的业务架构。当前我们的核心技术以全栈自研为根基,硬件软件协同落地,覆盖从辅助驾驶到高阶智驾,再到舱内的全场景需求。
作为国内车载智能领域的供应商,在大规模技术落地应用后,我们发现当前智能座舱存在一些普遍痛点。
首先,现有AI功能多为单点设计,虽然概念丰富,但实际体验却因功能碎片化而变得复杂。例如当车内有多人乘坐时,用户往往难以在充满信息的触控菜单中快速找到所需功能,操作流程反而比物理按键更繁琐。
第二,由于汽车行业开发周期限制,许多功能在量产前就已确定,这导致功能可用性更多取决于设计理念而非技术成熟度。比如曾有客户要求研发吸烟检测功能,一旦检测到吸烟就自动降下车窗。这个设计初看合理,但当用户在雨天驾驶时,就会感到这一功能的局限性。
第三,当前AI技术虽能输出大量信息,但却缺乏对人类情感的真实理解。这正是边缘计算日益重要的原因——,要提升车载体验,必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我们认为AI技术需要从感知智能进化到认知智能,不仅要检测物体和行为,更要理解情绪、分析习惯并提供适时服务。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正是转折点。相比小模型,大模型具备诸多优势。一是大模型具备多模态融合能力,能让感知与理解更精准。通过整合视觉、语音、车辆状态等多维度数据,大模型可以更全面地掌握驾驶员与乘客的行为逻辑,进而提升场景理解能力,更准确地捕捉用户的潜在需求,分析复杂场景下的用户意图。
其次,大模型能主动挖掘用户需求。很多时候,用户自己也不清楚AI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而大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多场景下的车辆数据,主动发现并挖掘这些潜在需求。
第三,大模型支持个性化服务定制。以“吸烟行为检测”这一功能为例,大模型具备动态调整执行逻辑的能力,如果产品经理最初设定的逻辑是“检测到吸烟就自动降窗”,而用户反馈“不喜欢这个功能,不要再触发”,那么下一次系统就能理解用户意图,调整执行方式——这正是我们期望的未来座舱体验。
第四,大模型能实现场景化理解与服务。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不希望“单点功能”让整体体验变得碎片化、复杂化。我们理想中的服务是“隐形的”,系统在后台默默理解需求,无需用户过多操作就能提供支持,而大模型恰好能实现这一点。
此外,大模型具备持续进化的能力。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大模型能不断学习、优化,为未来更智能的座舱体验奠定基础。基于此,我们推出了新一代座舱大模型智能管家BamBam。
我们对车载大模型的定位是“更贴近人类的交互伙伴”,它能观察场景、理解边界,既具备情感计算能力和“读懂情绪”的EQ,又能通过沟通明确需求并执行动作。不过,我们并不认为要完全替代小模型,小模型在特定场景如单一功能快速响应、特定领域精准计算中仍有优势。因此,我们的策略是“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结合两者优势实现最优性能,同时更注重突出系统的“情感化交互能力”。
我们希望车载大模型能具备更高的推荐精准度,理解每个用户的独特性,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建议;同时,我们坚持端侧部署,并结合大模型的持续学习能力。这样做有三个核心优势,一是能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二是能减少对网络连接的依赖,避免因等待网络响应而延迟服务;三是能在端侧记录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偏好,让每一辆车都能适配用户,形成独一无二的座舱体验。
同时,我们也尊重用户的个人喜好。一方面,我们会基于单个用户的使用数据挖掘习惯、提供专属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结合多用户的共性需求,为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行业解决方案。
发表的《以人为本的座舱智能:通过AI交互构建信任与安全》主题演讲。)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