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2025具身智能洞察:从“行车”到“行人”,中国汽车科技企业新一轮
自1897年首届举办以来,IAA始终是汽车产业技术迭代的风向标,而2025年的展会,其参展的产品领域已从单纯的汽车技术扩展到更广泛的出行和科技领域,这种转变背后,是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
与往届IAA差异化最为明显的是,今年的中国汽车科技企业带来的汽车之外的新物种——具身智能。
在以往的国际车展上,中国企业更多是以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优势崭露头角,而此次,从智能驾驶延伸出的具身智能产品,标志着中国汽车科技企业开始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开辟新赛道。
小鹏汽车不仅展示了其智能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还带来了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IRON,这是一款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执行多种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工厂实训阶段。据小鹏汽车现场工作人员介绍,IRON机器人身高1.75米,体重75公斤,拥有28个自由度,能够完成行走、抓取、搬运等精细动作,其关节处采用了自研的高扭矩电机,响应速度比行业平均水平快30%。
知行科技也在本次车展上展示了其最新的具身智能成果——iMotion自动充电机器人,可靠实现“插枪-充电-拔枪”全流程自动化操作,无需人工干预。
其核心主控制器iRC100由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基于地瓜机器人RDK S100P自研,采用“大小脑一体化”设计,具备通用平台架构,可适配人形及其他形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从硬件设计制造到底层软件、中间件、模型部署的全栈解决方案,支持客户按需配置功能或基础环境。
此外,包括亿纬锂能、黑芝麻智能等企业,也在IAA 2025展示了其针对机器人领域的产品,从电芯到芯片,覆盖了机器人产业链的多个关键环节。
从“行车”到“行人”,中国汽车科技企业正带来新一轮的“升维打击”。
这一轮打击,不仅是技术的跨界应用,更是产业生态的重塑与升级。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通过将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延伸到机器人等具身智能领域,正在构建一个覆盖更广泛出行场景的技术生态体系。
中国企业做具身智能,顺理成章?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继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下一个市场蓝海。很多国家都将其视为新的产业战略要地。
比如韩国。9月10日,盖世汽车注意到,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表示,韩国将在2029年开始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并在2030年开始大规模生产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驾驶汽车,力争成为制造业人工智能转型(AX)的全球领导者。
据悉,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在韩国“制造业AX联盟”成立仪式上公布了上述计划。
该联盟将现代汽车集团、LG电子、三星电子、浦项制铁集团等主要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联系起来,帮助制造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业务中。
韩国要发展具身智能产业的决心无可厚非,可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士丹利的《人形机器人100强》报告却指出,相关价值链中的上市公司56%为中国企业,中国占据全球供应链的63%。
摩根士丹利方面表示,汽车供应商将抓住这一机遇,在这一趋势下占据机器人零部件及材料支出的47%至60%。从金额上看,汽车零部件公司约占1.5万美元,相当于一台机器人生产成本的60%。尤其是,它们的竞争力在于能够供应构成机器人本体的传感器、电池、电机、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
摩根士丹利还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万亿美元,最多将达到60万亿美元,而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
以累计普及量为准,2050年世界将普及10亿台机器人,中国将普及5900万台机器人。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对于已经在相关产业链上具备深厚积累的中国汽车科技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事实上,中国企业做机器人,并非是从零开始。
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已经在传感器、芯片、电池、AI算法等核心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这些都为其进军机器人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盖世汽车研究发现,具身智能产业链以及技术都与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和技术可以实现技术复用。
整体来看,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和具身智能产业在包括芯片、传感器和动力系统的硬件技术方面,在包括自动驾驶算法、智能互联的软件技术方面,和在供应链需求、制造供应链环节的能力都具备复用潜力,不仅能加速各自领域的创新迭代,更将为智能科技产业开辟协同发展的新蓝海。
因此,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以无缝迁移到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的快速落地和应用。
以知行科技的充电机器人为例,该公司选择从充电场景切入具身智能,是知行科技基于主业优势的战略布局。
技术上,充电机器人复用了辅助驾驶领域的视觉感知算法、低时延通信中间件与车规级硬件选型经验,确保可靠性与安全性;场景上,自动化行车、泊车功能与自动充电形成自然衔接,用户无需下车即可完成补能,真正实现“行-泊-充”一体化体验,为海外市场的智能补能生态提供“中国方案”。
这意味着,知行科技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技术能力,能够迅速迁移到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的跨界应用。这种技术复用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还加快了产品的上市速度。
此外,知行科技还联合生态合作伙伴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GRx系列第二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
早在今年8月,知行科技已与傅利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具身智能关键零部件与场景机器人(如工业、服务机器人)领域深度合作,打造标杆案例。
同时,知行科技正与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及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持续扩容“知行机器人朋友圈”,构建开放共赢的具身智能生态。
无独有偶,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AI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都为其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今年4月14日,小鹏汽车在香港举办AI技术分享会,首次披露正在研发720亿参数的超大规模自动驾驶大模型,即“小鹏世界基座模型”。未来,小鹏将通过云端蒸馏小模型的方式将基模部署到车端,给“AI汽车”配备全新的大脑。
这款模型同时也将赋能小鹏的AI机器人、飞行汽车等。
彼时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介绍,小鹏基模是一个以大语言模型为骨干网络,使用海量优质驾驶数据训练的多模态大模型,具备视觉理解能力、链式推理能力和动作生成能力。通过强大的强化学习训练,基座模型不断自我进化,将逐步发展出媲美甚至超越人类的自动驾驶技术。
李力耘还透露,为了研发基模,小鹏汽车早在去年就开始布局AI基础设施,现已建成国内汽车行业首个万卡智算集群,用以支持基座模型的预训练、后训练、模型蒸馏、车端模型训练等任务,小鹏汽车将这套从云到端的生产流程称之为“云端模型工厂”。目前,小鹏“云端模型工厂”拥有10 EFLOPS的算力,集群运行效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从云到端的全链路迭代周期可达平均5天一次。
从设计之初,小鹏汽车就将基模定位为一个可以泛化到多种具身终端的基座模型。李力耘表示:“小鹏世界基座模型是小鹏自动驾驶真正走向L3、L4的基础,也会是未来小鹏所有物理AI终端的通用模型。”后续,小鹏世界基座模型将全面赋能小鹏AI体系全图谱,应用到小鹏汽车的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上。
此外,小鹏汽车还将车端AI鹰眼视觉系统、自研图灵芯片、端到端大模型以及强化学习算法移植至IRON人形机器人上,当前,IRON已在小鹏广州工厂投入使用,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
除了算法和软件层面的技术复用,在硬件层面,中国汽车科技企业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广汽人形机器人GoMate,搭载全固态电池,续航达到6小时,并采用轴向磁通电机,最大输出力矩达到1000N·m,该款机器人将会率先进入广汽传祺、埃安等生产线和园区率先示范应用,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年整机小批量生产。
从产业链到技术,中国汽车科技企业进军机器人领域,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种技术和产业的协同效应,不仅让中国企业在机器人领域具备了快速追赶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的能力,还将推动整个具身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分工明确,从整机到零部件:有的造“人”,有的炼“内功”
如果说,技术同源是中国汽车科技企业进入机器人赛道的敲门砖,那么清晰的产业分工,则是它们在这个赛道上跑马圈地的关键策略。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汽车科技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了从整机制造到核心零部件研发的完整产业生态,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效率,还增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报告,具身智能产业已经成为融合先进技术、复杂系统集成和多元化应用场景的综合性产业。其产业链结构可划分为上游——基础软硬件、中游——本体集成和下游——应用场景及服务三大环节。
在上游芯片供应环节,具身智能主流AI芯片面临高算力、高实时性等要求,可分为国际品牌和国内厂商两大阵营,覆盖训练、推理及端侧应用场景。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游AI/大模型算法供应环节,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出现,使得具身智能在机器人的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和拟人化交互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当前,行业参与者更多关注如何将AI应用于物理世界,并通过AI的“具身化”找到新的智能增长点?。
根据盖世汽车统计,当前国内外主流大模型企业及代表产品有:OpenAI通用大模型GPT 4.5、Google通用大模型Gemini、Tesla通用大模型Grok 3、深度求索通用大模型DeepSeek、腾讯通用大模型混元、华为通用大模型盘古、字节机器人大模型GR-2、阿里通用大模型通义、百度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等。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显示,国内公布的大模型数量已超过300个,通用类大模型逐步拓展至多模态交互,垂直类大模型则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深度赋能和应用。
在中游本体集成环节,“本体”是具身智能实现所有拟人功能的载体和基础,核心零部件种类复杂,主要包括感知系统、执行机构、芯片、电源等,整体向高性能、高精度、小型化、高集成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国内外厂商纷纷推出面向特定或通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部分小型人形机器人已实现量产发售,如宇树、大象、众擎、Enchanted Tools等。
在?下游应用场景与服务环节,具身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推动了专用机器人向通用机器人的发展。
在IAA 2025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这种分工的雏形:有的企业专注于整机制造,通过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机器人产品,抢占品牌和场景认知高地;有的企业则聚焦于零部件研发,通过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核心零部件。
这种分工模式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高度相似,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既有比亚迪、蔚来等整车企业,也有宁德时代、中科创达等核心零部件和软件供应商,形成了互补共赢的产业生态。
小鹏汽车无疑是整机示范的典型代表。在IAA 2025上,小鹏汽车展示了其智能机器人IRON的整机产品,并明确了量产时间表——2026年。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小鹏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明确的量产计划,小鹏汽车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率先建立起品牌认知和用户基础。
正如前文所述,IRON机器人已经进入工厂实训阶段,这意味着它将在实际的工业环境中接受考验,不断优化其性能和可靠性。
小鹏汽车选择将工厂作为IRON机器人的首个应用场景,并非偶然。
一方面,工厂环境相对可控,能够降低机器人初期应用的难度;另一方面,工业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旺盛,尤其是在重复性劳动、高危作业等场景,机器人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小鹏IRON机器人拥有22个主动自由度的手部关节,能精准抓取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在广州工厂,20台IRON已替代30%的装配工人,将车门安装效率提升40%。
小鹏汽车通过将机器人技术与自身的汽车制造经验相结合,有望打造出一款能够在工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智能机器人产品。这不仅能够为小鹏汽车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还能够提升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品牌形象。
除了工业场景,小鹏汽车还在积极探索IRON机器人在家庭服务、门店领域等应用,未来有望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矩阵。
在零部件突围方面,在知行科技之外,黑芝麻智能、亿纬锂能等企业同样各显神通。它们凭借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针对机器人的特殊需求,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的核心零部件,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黑芝麻智能推出的华山A2000芯片,则为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能够满足机器人的“大小脑”需求,推动机器人产业从原型开发阶段迈向大规模量产。目前,黑芝麻智能正分别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团队以及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傅利叶在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等领域展开合作。
在机器人领域,算力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实时感知和动态决策方面,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
在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胜团队研发的“天问”人形机器人项目中,黑芝麻智能基于新款华山A2000和武当C1236芯片,为“天问”机器人赋予更智慧的“大脑”和“小脑”。
“A2000芯片致力于让‘天问’具备人类的常识和知识,进而达成人类的决策水平;C1236芯片可让AI运算任务与控制任务实现并行处理,为‘天问’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与精准操作提供可靠保障。”黑芝麻智能工程应用团队负责人表示。
亿纬锂能则为机器人提供了高能量密度电芯,解决了机器人的“能源心脏”问题。
在机器人的运行过程中,电池的续航能力和能量密度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使用范围。亿纬锂能凭借其在电池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为机器人提供了高性能的电芯产品,能够有效提升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和工作时长。
此次在IAA 2025上,聚焦机器人领域,亿纬锂能展出18650、21700、26700等多型号电芯。其中26700能量密度达310Wh/kg,铝壳轻量化设计减重5%,全极耳结构大幅优化内阻与散热表现,同等放电倍率下温升降低20%,为机器人长时间高强度作业提供强劲动力支持。
同时,此前在202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亿纬锂能携机器人电池全面解决方案亮相,集中展示了从电芯、BMS到Pack的机器人动力系统全链条技术能力,涵盖人形机器人、爬行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等多种应用场景。
此外,在eVTOL领域,亿纬锂能还提供从电芯到系统的一站式航空级安全解决方案。重点展出的21700能量密度达270Wh/kg,支持15分钟快充,30%电量下支持10C高倍率放电,循环寿命超1000次(容量保持率80%),满足高安全与高效率运营需求。
这些专注于零部件研发的企业,通过提供核心零部件,成为机器人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的产品不仅能够应用于机器人领域,还能够反向促进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为机器人开发的高算力芯片,经过优化后可以应用于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机器人电池的快充技术,也可以借鉴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技术中,缩短充电时间。这种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推动整个智能出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汽车科技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分工协作,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的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更反映了中国产业生态的成熟和完善。通过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形成强大的合力,有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出行的终极融合未来
事实上,无论是技术同源带来的跨界优势,还是明确的产业分工,其最终指向的,都是一个更加宏大的未来——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的出行终极融合。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出行工具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而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的融合,将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出行体系,彻底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
在IAA 2025上,知行科技提出的“行-泊-充”一体化方案,就是这一未来的一个缩影:汽车自动行驶、自动泊入车位(泊)、机器人自动充电(充),全程无人化。这一方案不仅展示了智能汽车与机器人之间的协同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勾勒出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生态。
而小鹏汽车展示的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则更加直观地呈现了这种出行融合的未来图景。
在小鹏的设想中,未来的出行将不再局限于地面,而是一个由智能载具共同服务的立体出行网络。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将在不同的场景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出行效率的最大化。
飞行汽车作为立体出行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的问题。在IAA 2025上,小鹏汽车还展示了飞行汽车、陆地航母。
小鹏飞行汽车是由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汇天研发的分体式飞行汽车产品,其首款量产型号“陆地航母”由陆行体和飞行体组成,配备车载自动分合机构,可实现陆空一键转换。陆行体搭载800V碳化硅增程动力平台,续航超1000公里;飞行体采用六轴六桨双涵道构型,续航达500公里,支持手动单杆操控和自动飞行模式。
该产品于去年12月启动预售,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交付。据悉,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于2024年10月动工,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竣工,年产能达1万台。产品已通过民航中南局生产许可证申请受理,同步推进适航审定,计划2025年底前取得型号合格证。
目前,小鹏汇天已布局超200个飞行营地,覆盖飞行体验、应急救援等场景,并计划2027年拓展海外市场。
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立体出行网络融合的背后,是技术融合与生态竞争。
显然,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品的竞争,而是生态的竞争。谁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开放的出行生态,谁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要实现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的出行融合,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包括跨平台通信、协同决策、安全保障等。跨平台通信是实现不同出行工具协同工作的基础,需要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和协议,确保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之间能够实时、准确地交换信息。
中国汽车科技企业凭借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产业链以及品牌优势,在这一轮出行融合的竞争中,已经抢占了先机。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企业在AI算法、传感器、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为出行融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产业链层面来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再到软件开发,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这种产业优势能够快速复制到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
从IAA 2025中国汽车科技企业的展示来看,从“行车”到“行人”的跨越已经成为现实,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的出行融合未来就在不远处。中国汽车科技企业正在向这个新时代,通过新一轮的“升维打击。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