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军创赢未来任务_李洪军创赢未来设计
暂时领先,还是绝对超越?
李红军创赢未来任务了解到,4月份车市销量正式公布。如预期,当月零售额104.2万台,同比下降35.5%,厂家批发94.6万台,同比下降43.0%。
李红军的《赢得未来的任务》指出出现了“双下降”,而且是大幅度下降。原因很清楚。疫情蔓延全国,消费者进店、交易、车辆运输、生产都受到影响。
停产,产量损失多少?
对于这个月的销售盘点,我们特意拉出了一张图表,这是联合会做的生产分析表。
这次疫情的重灾区先后出现在吉林和上海。这两个地方恰好是中国汽车生产相对集中的地方。长春有一汽大众,吉林有SAIC大众,上海有上汽通用,特斯拉等等。
停产,4月份产量大幅下降。乘联会数据显示,狭义乘用车同比下降41.1%,环比下降46.8%。
需要指出的是,疫情影响的不仅仅是吉林和上海的“本土汽车厂”的生产。因为汽车产业链既深又广,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地方的零部件企业停产,也影响到全国的汽车生产。
上海的汽车产业发展较早,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产业布局。很多零部件企业,尤其是一线国际供应商,选择在上海或长三角地区设厂。
可以说,上海是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枢纽。此地陷入停产漩涡,全国汽车生产也大受影响。

在阴云密布的四月,也是一片非常明亮的景象。比亚迪以10.5万辆的销量,占据零售和批发双榜第一。
虽然4月份比较特殊,但比亚迪还是创造了历史,宣布了自主品牌的新一轮崛起。
月销量榜前三,没有太大悬念,基本被一汽大众、SAIC大众、上汽通用包揽。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偶尔闯入第三,也只是时间的一瞥。
这次比亚迪一口气冲到第一,非常难得。而且,比亚迪也不是险胜。在其他品牌下滑的情况下,其销量同比翻番,突破10万辆。
比亚迪为什么能创造历史?至少有三个原因。
1.比亚迪的产量有救了。众所周知,比亚迪有点“轴”,但又要打造自己的供应链,尤其是在动力电池和半导体领域。毕竟都是自己做的,调货保供都是自己的事。同时,Xi安、长沙、深圳基地未受疫情影响,生产线未停产,产能保持。
2.比亚迪的销售端“多点开花”。整体来看,一二线城市是疫情的重灾区。比亚迪虽然擅长新能源,但销量份额并不押宝在一二线城市。“下沉路线”实现了“多点开花”,在三四线城市的广泛渗透保证了门店数量,从而保证了成交量。
3.比亚迪的品牌价值已经启动。一个有趣的观察:现在很多比亚迪的用户都来自合资品牌。就品牌价值而言,比亚迪开始和主流合资品牌比了。这也是一个大趋势,自主品牌失去的份额越来越多,与合资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小。
此外,开年迎来一波电池涨价潮。比亚迪自产电池成本消化能力更强,混动车型占比大,电池消耗可控。所以终端涨价还是不错的。品牌价值做好之后,首先可以抵消电池涨价的负面影响。
新能源,还是热蛋糕吗?
4月新能源批发销量28万辆,同比增长50.1%,环比下降38.5%。零售额28.2万辆,同比增长78.4%,环比下降36.5%。
在疫情的冲击下,新能源也受到了影响。但有的逆势而上,有的逆势而下,销量出现了一定的分化。
如上所述,比亚迪,纯电,插电混动双线并联,获得榜单第一;奇瑞和广汽在新能源级别的销量都超过了1万辆。由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做得更好,“4月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的渗透率超过48%”,这也使得自主品牌在整体市场的销售份额达到46%,同比增长超过9个百分点。
造车新势力中,“分化”同样明显,哪吒和零跑表现强劲,韦小立环比明显下降。
今天,新能源市场有几个特点:
1.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很多品牌都宣布了旗下车型的提价,但是提价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因为主涨价前订单非常火爆,所以目前订单相当充足,还处于消费订单的库存期。
2.一二线城市受疫情影响严重,很多高端纯电动车主要在一二线城市销售。因此,4月份很多高端电动车品牌的销量明显下降。
3.随着油价的上涨,PHEV插电式汽车的节能优势逐渐被认可。同时,电池的价格涨幅比纯电动车要小。所以今年插电式汽车的增长可能会更明显。
5月,疫情明朗,复工复产渐入佳境。吉林汽车制造业快速复苏;上海部分企业也在4月中下旬逐步复工生产,5月份有所好转。
生产,渠道销售,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会慢慢回到原来的样子。如果我们不被大风吹倒,我们最终会克服困难。
点击展开全文。
